

報考航空專業時,不少考生對 “體檢要做幾次”“哪一關最容易被刷” 存在疑問,擔心因不了解流程而錯過機會或準備不足。實際上,航空專業體檢次數因 “招生階段”(校招 / 社招)和 “崗位類型”(飛行 / 空乘 / 維修)差異較大,且不同環節的嚴格度天差地別 —— 有的環節 “一票否決”,有的環節則相對寬松。想報考的考生,可通過以下解讀清晰把握體檢核心。
一、先明確:航空專業體檢次數,分 “2 類場景” 看
航空專業體檢并非 “一次性完成”,通常會根據 “是否需要提前篩選”“崗位風險等級” 分 1-3 次進行,核心場景分為 “院校招生體檢” 和 “航司入職體檢”:
1. 院校招生體檢:1-2 次,決定是否能入學
針對想報考航空專業的高中生 / 中職生,院校會在 “錄取前” 組織體檢,部分專業需額外加測,具體次數看專業:
1 次體檢:民航維修、機場安檢、航空物流等地面專業,通常在高考后、錄取前組織 1 次 “常規體檢”,項目包括身高、體重、視力、血壓、心肺功能等,標準寬松,主要排除嚴重疾病;
2 次體檢:飛行技術、航空乘務等核心專業,需先參加 “初檢”,再參加 “復檢”:
初檢:由院校或當地招生辦組織,項目簡單(身高、體重、視力、體表檢查),主要快速篩選明顯不符合標準的考生(如身高差太多、色盲),淘汰率約 50%;
復檢:初檢合格后,到院校指定的 “民航定點體檢機構” 進行,項目全面(含內科、外科、眼科、耳鼻喉科、心理測試等),標準嚴格,淘汰率約 30%-40%,是決定能否入學的關鍵。
例如,中飛院飛行技術專業招生,考生需先在戶籍地參加初檢,初檢通過后再到廣漢總部參加復檢,兩次體檢全部合格才能獲得錄取資格。
2. 航司入職體檢:1 次,決定是否能上崗
無論院校培養的是哪類專業,畢業后想進入航司工作,都需參加 “航司入職體檢”,次數通常為 1 次,但標準比院校體檢更嚴格:
飛行、空乘崗位:需到 “民航局指定的航空人員體檢鑒定機構” 檢查,項目與院校復檢一致,但標準更細(如空乘的疤痕長度要求從 2cm 縮至 1.5cm);
維修、安檢崗位:由航司或合作醫院組織,項目略簡化,但會增加 “職業相關檢查”(如維修專業查手部靈活性、安檢專業查色覺敏感度)。
若院校體檢與航司體檢間隔超過 1 年,航司會要求重新體檢,避免身體狀況出現變化。例如,某空乘專業學生大二通過院校體檢,畢業時入職航司,需重新參加航司體檢,因期間視力下降未達標,需通過矯正后再次復查。
二、關鍵問題:哪一關最嚴?“眼科 + 外科” 是 “淘汰重災區”
航空專業體檢的 “嚴格度”,可通過 “淘汰率” 和 “標準剛性” 判斷,其中眼科檢查和外科檢查是最嚴的兩關,合計淘汰人數占總淘汰人數的 70% 以上,堪稱 “生死關”:
1. 眼科檢查:標準最剛性,無靈活度
眼科是航空體檢中 “一票否決” 最多的環節,尤其對飛行、空乘崗位,標準幾乎無商量余地,核心原因是 “直接影響飛行安全”:
嚴格點 1:視力標準 “硬”:飛行技術專業要求裸眼視力不低于 4.5、矯正視力不低于 4.9,且不允許做 ICL 晶體植入手術;空乘專業要求矯正視力不低于 4.8,且不允許重度近視(超過 800 度),若視力不達標,無論其他條件多優秀,基本直接淘汰;
嚴格點 2:視功能要求細:除視力外,還查色覺(色盲、色弱直接淘汰飛行、空乘崗)、隱斜視(飛行崗要求外隱斜≤10Δ,超 1 度都可能被拒)、眼球運動(不允許有復視、眼球震顫),這些項目通過專業儀器檢測,無模煳判定空間。
數據顯示,飛行技術專業初檢中,眼科淘汰率占比 40%;空乘專業入職體檢中,眼科淘汰率占比 35%,是所有環節中最高的。
2. 外科檢查:覆蓋范圍廣,細節最苛刻
外科檢查看似 “簡單”(查身高、體重、體表、動作),但因覆蓋項目多、標準細,成為第二大淘汰環節,核心原因是 “關聯工作適配性”:
嚴格點 1:體表問題 “零容忍”:飛行、空乘崗要求暴露部位無疤痕(超過 1.5cm)、無紋身、無胎記(超過 1cm2),且不允許有皮膚病(如濕疹、銀屑病),即便疤痕在隱蔽部位,若影響關節活動(如手腕疤痕導致無法系安全帶),也會淘汰;
嚴格點 2:身體形態 “卡得死”:飛行崗要求 BMI 18.5-24,且不允許嵴柱側彎超過 10°、下蹲不全(大腿與地面夾角>15°);空乘崗要求身高差 1cm 都可能被拒(如女性 162cm 想報要求 163cm 的航司),且不允許高低肩、O 型腿(膝蓋間距超過 3cm);
嚴格點 3:動作功能 “嚴”:外科會查 “走、跑、跳、蹲” 等動作,飛行崗要求能快速下蹲起身、無跛行;空乘崗要求站姿標準、無含胸駝背,若動作不達標,會被判定 “無法適應工作場景”。
例如,某考生其他環節全部合格,僅因外科檢查發現嵴柱側彎 11°(飛行崗要求≤10°),被直接淘汰,無復查機會。
3. 其他環節:相對寬松,有復查機會
相比眼科和外科,內科(查心肺、血壓)、耳鼻喉科(查聽力、嗅覺)、心理測試等環節相對寬松,多數情況下有復查機會:
內科:血壓、心率因緊張偏高,可休息后復測;若有輕度脂肪肝,只要肝功能正常,部分地面崗位可通過;
耳鼻喉科:輕度聽力下降(如高頻聽力損失),可通過助聽器輔助測試;嗅覺輕度減退,地面崗位可放寬;
心理測試:輕度焦慮、抑郁,可通過心理疏導后復查,僅嚴重心理問題才會淘汰。
三、2025 年備考建議:重點突破 “嚴關”,避免無用功
1. 提前 3-6 個月 “專攻眼科”
視力不達標者:若想報考飛行崗,提前 6 個月做激光手術(需選全飛秒,且無并發癥);若想報考空乘崗,提前適配合適的隱形眼鏡,避免體檢時度數不符;
視功能異常者:隱斜視患者提前做視覺訓練(如聚散球訓練),色弱患者避免報考飛行、空乘崗,轉向維修、物流崗。
2. 外科檢查 “早自查、早改善”
體表問題:有疤痕者提前咨詢醫生是否能通過激光淡化(需提前 3 個月),避免體檢時因疤痕長度超標被拒;
身體形態:嵴柱側彎<15° 者,每天做靠墻站立、小燕飛訓練;下蹲不全者,每天做弓步拉伸、深蹲漸進訓練,改善動作功能;
體重問題:BMI 不達標者,提前 1-2 個月通過 “飲食 + 運動” 調整,避免臨時減重導致身體虛弱。
3. 體檢時 “主動溝通,爭取復查機會”
若眼科、外科外的環節出現異常,如血壓偏高、心率過快,可主動向醫生說明 “緊張導致”,申請休息后復查;若某項指標臨界(如嵴柱側彎 9.5°),可提供之前的體檢報告,證明身體狀況穩定,增加通過概率。
體檢次數 “1-3 次”,“眼科 + 外科” 是重中之重
綜上,航空專業體檢次數因場景不同為 1-3 次,院校招生階段最多 2 次,航司入職階段 1 次;最嚴的關卡是眼科和外科,標準剛性、淘汰率高,需重點準備。考生無需畏懼體檢,只要提前 6 個月針對性改善眼科、外科問題,其他環節正常準備,就能大幅提升通過率,順利進入航空行業。
免責聲明: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轉載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,聯系郵箱:543779269@qq.com。
飛行員體檢(民航 Ⅰ 類體檢)是職業準入的 “硬門檻”,因標準嚴格,不少人擔心因視力、身高、色盲或傷疤問題被淘汰。本文結合民航局《民用航空人員體檢合格證管理規則》,拆解體檢核心標準,同時給出不合格情況的應對建議,幫你理性看待體檢難關。
想報考飛行員專業,高考成績是重要門檻。不少考生疑惑:飛行員專業文化課分數線到底多高?若分數不夠,“自費學飛” 或 “大畢改” 能否成為備選路徑?
飛行員面試不僅考察專業能力,更看重候選人的職業適配度與綜合素質。不少考生因不清楚 “問什么”“怎么答” 錯失機會 —— 面試常問哪些問題?自我介紹、家庭情況、興趣愛好如何答才能打動考官?
在飛行員選拔中,心理測試是易被忽視卻關鍵的環節,投射繪圖、反應時、轉椅等項目常讓考生緊張 —— 這些測試刷人率高不高?會不會沒明確理由就 “莫須有” 被刷?
想成為飛行員,除了身體和技術要求,政審(背景調查)是關鍵門檻。不少人疑惑:飛行員政審到底查幾代親屬?家里旁系親屬有前科會不會影響自己?本文結合民航局《民用航空背景調查規定》,拆解政審范圍與判定標準,消除常見認知誤區。
想學飛卻被 “費用” 和 “路徑選擇” 困住?不少人對學飛成本一知半解,也不清楚公司送培、自費、貸款哪種更適合自己。本文結合行業實際,拆解學飛費用構成,并對比三種主流路徑的利弊,幫你做出適配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