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在碩士升學中,“聯培” 常與 “統招” 一同被提及,但不少考生對 “聯培到底是什么”“和統招有啥不一樣” 存在困惑,甚至誤將兩者等同于 “檔次差異”。實際上,“聯培” 是一種特殊的培養模式,“統招” 是招生方式,兩者并非對立關系,卻在培養主體、資源分配等方面有顯著不同。2026 年備考學生需先理清概念,再結合自身需求選擇。
一、先搞懂:什么是 “聯培”?核心是 “多方合作培養”
“聯培” 全稱為 “聯合培養”,指由兩所及以上獨立辦學單位(如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企業) ,基于共同的培養目標,共同制定培養方案、共同承擔教學與實踐任務的人才培養模式。其核心是 “資源共享、優勢互補”,打破單一單位的培養局限,讓學生同時享受多平臺資源。
聯培并非僅存在于碩士階段,本科、博士階段也有,但碩士階段的聯培最常見,主要分兩類:
學術型聯培:多為 “高校 + 科研院所” 合作(如北京大學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培),側重學術研究,學生前 1-2 年在高校修課,后 1-2 年在科研院所參與課題研究;
專業型聯培:多為 “高校 + 企業” 合作(如上海交通大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培),側重實踐能力,學生部分課程在高校完成,核心實踐環節在企業開展(如參與企業項目研發、崗位輪崗)。
例如,某 “計算機技術” 專業聯培碩士,前 1 年在高校學習 “人工智能基礎”“編程算法” 等理論課程,后 2 年進入合作的互聯網企業,參與 “用戶行為分析系統” 開發項目,企業導師與高校導師共同指導論文,畢業需提交項目成果報告。
二、關鍵對比:聯培與統招的 5 大核心區別
“統招” 即 “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錄取”,是碩士招生的主要方式(多數碩士為統招錄取)。聯培碩士大多通過統招方式錄取(少數為專項計劃),但錄取后的培養過程與普通統招碩士(非聯培)差異明顯,主要體現在 5 個方面:
對比維度 | 聯培碩士 | 普通統招碩士(非聯培) |
1.培養主體 | 多主體(高校+科研院所/企業)共同負責 | 單一主體(僅招生高校)負責 |
2.培養模式 | 工學交替 / 分段培養(如 “高校修課 + 院所 / 企業實踐”) | 集中在高校內培養(課程+校內實驗/實習) |
3.資源獲取 | 多平臺資源(如院所的頂尖實驗室、企業的項目數據) | 高校自有資源(校內實驗室、合作實習單位) |
4.導師配置 | 雙導師/多導師(高校導師+院所/企業導師) | 單導師(高校校內導師) |
5.畢業要求 | 多結合實踐成果(如企業項目報告、院所科研論文) | 以學術論文/設計(如畢業設計)為主 |
具體差異解析:
培養主體與模式:聯培 “跨單位”,統招 “校內閉環”
普通統招碩士的培養全流程由招生高校獨立完成,課程、實驗、實習、論文指導均在高校內或高校合作的單一單位開展(如高校指定的實習醫院);
聯培碩士則需在多個單位間銜接,例如學術型聯培生需在高校與科研院所間往返,專業型聯培生需平衡高校課程與企業工作節奏,對時間管理能力要求更高。
資源與導師:聯培 “多資源 + 雙導師”,統招 “單資源 + 單導師”
普通統招碩士的資源局限于高校自身(如校內實驗室設備、圖書館文獻),僅由高校導師指導;
聯培碩士能接觸到高校外的優質資源(如中科院的國家級科研項目、華為的 5G 技術研發平臺),且有 “雙導師”—— 高校導師負責理論與論文框架,院所 / 企業導師負責實踐指導(如教學生使用專業儀器、解決項目難題)。
畢業要求:聯培 “重實踐結合”,統招 “重學術 / 校內成果”
普通統招碩士(尤其是學術型)畢業多要求發表期刊論文、完成校內實驗課題;
聯培碩士畢業要求更靈活,學術型聯培生可提交科研院所的課題報告替代部分論文要求,專業型聯培生可將企業項目成果(如技術方案、專利)作為畢業考核依據。
三、常見誤區:別混淆 “聯培” 與 “統招” 的 3 個關鍵點
誤區 1:聯培不是 “獨立招生類型”,大多需通過統招錄取
聯培是 “培養模式”,不是 “招生渠道”。多數聯培碩士需和普通統招碩士一樣,參加全國碩士統考、過線后復試錄取,僅少數專項聯培項目(如 “校企合作專項計劃”)有單獨招生名額,但仍屬于統招體系內。
誤區 2:聯培畢業證無 “特殊標注”,與統招學歷效力一致
除 “中外聯合培養”(部分會標注 “中外合作辦學”)外,國內聯培碩士畢業后,頒發的畢業證、學位證與普通統招碩士完全一致,無 “聯培” 字樣,學信網可查,考研、考公、就業時學歷認可度同等,不存在 “聯培學歷檔次低” 的情況。
誤區 3:聯培不適合所有人,需匹配個人發展目標
適合聯培的情況:想走科研路(需學術型聯培資源)、想進特定行業(需專業型聯培的企業資源);
不適合聯培的情況:適應能力弱(難以應對跨單位銜接)、想專注學術理論(普通統招的校內培養更連貫)。
四、2026 年選擇建議:按 “發展目標” 選,不盲目跟風
想走科研 / 進科研院所:優先選 “高校 + 頂尖科研院所” 聯培
如申請 985 高校與中科院、航天科技集團研究院的聯培項目,能積累科研經歷、接觸行業大牛,為讀博或進科研院所工作鋪路。
想進企業 / 看重實踐:優先選 “高校 + 行業龍頭企業” 聯培
如申請與華為、騰訊、比亞迪等企業的聯培項目,實踐期間可積累項目經驗、獲得企業導師推薦,畢業時比普通統招碩士更易進入目標企業。
想專注學術 / 適應穩定節奏:選普通統招碩士
若計劃畢業后考公、讀博或進入高校任教,普通統招碩士的校內培養更連貫,無需應對跨單位銜接的麻煩,能集中精力提升學術能力。
聯培是 “模式差異”,統招是 “招生基礎”
“聯培” 不是 “低檔次” 的代名詞,而是為特定目標學生設計的 “優質資源整合模式”;“統招” 是多數碩士的錄取途徑,聯培碩士也多源于統招。2026 年考生無需糾結 “聯培還是統招”,而是要先明確 “自己想走科研還是實踐路”,再看目標院校是否有匹配的聯培項目 —— 適合的培養模式,比單純糾結 “概念差異” 更能助力未來發展。
免責聲明: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轉載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,聯系郵箱:543779269@qq.com。
在專升本志愿填報中,不少考生因無法準確識別 “聯合培養” 專業,要么誤報非聯培專業錯失實踐資源,要么漏報聯培專業錯過低分升學機會。實際上,“專升本聯合培養” 專業有明確的官方標注與信息來源,只需通過 “查渠道、看標注、核細節” 三步,就能精準識別。2026 年考生可按以下方法操作,避免志愿填報失誤。
在專升本聯合培養報考中,不少考生擔心遇到 “企業訂單綁定就業”“強制安排實習”“隱性額外收費” 等問題,影響學習體驗與權益。實際上,這三類情況在聯合培養中可能存在,但需區分 “政策允許的合理情形” 與 “違規侵權行為”,并非所有聯合培養都有此類問題。
通過專升本聯合培養獲得本科學歷后,不少考生擔心 “聯培” 標簽會影響后續考研、考公、考編,甚至誤以為 “學歷認可度低,報名會被拒”。實際上,聯培升本屬于全日制普通專升本范疇,學歷效力與普通專升本完全一致,在考研、考公、考編中無額外限制,僅需滿足各類考試的統一報考條件。
在專升本聯合培養學習中,部分學生因 “專業興趣不符”“家庭地域變動” 想轉專業或轉學,卻擔心 “聯合培養模式特殊,調整無門”。實際上,這類調整并非完全不可行,但受 “省教育廳統籌政策”“校校合作協議” 雙重約束,比普通專升本(非聯合培養)更嚴格,且需所有合作主體一致同意。
在專升本聯合培養報考中,學費收取標準是考生關注的實際問題 —— 不少人疑惑 “全程在專科上課,學費按專科收還是本科收?”“分段上課會不會兩邊收費?”。實際上,專升本聯合培養學費有明確政策依據,無論培養地點在哪,均統一按合作本科院校的同專業學費標準收取,與專科院校學費無關,僅部分特殊情況有細微調整。
不少考生擔心:專升本聯合培養若兩年都在專科院校上課,會錯過本科院校的優質資源(如圖書館、實驗室、師資),導致學習資源 “打折”。實際上,兩年全程在專科上課的聯合培養,資源并非 “絕對縮水”,而是 “適配性調整”—— 專科院校的實踐資源更貼合需求,本科院校也會通過多種方式補充核心資源,關鍵看 “資源是否匹配培養目標”。